2025年7月25日,德国政府发言人科内柳斯在一份声明中明确表示,德国不会承认巴勒斯坦国,认为这是“两国方案的最后步骤”,其前提条件包括“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以及“确保以色列的绝对安全”。这一立场的发布,标志着德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彻底否定了默克尔政府时期的“同步推进巴以和解”的政策框架,同时将巴勒斯坦建国的诉求与以色列的安全利益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此举无疑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金财配资,也进一步凸显了德国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
同一天,德国内政部也宣布,新修订的《国籍法》正式生效。该法律规定,所有申请德国国籍的人必须通过一项包含33道题的测试,内容涵盖了包括“以色列建国的时间”、“德国对以色列的历史责任”等重要议题,且每位申请者都必须签署一份声明,明确表示“认同以色列的生存权”。这一政策的出台被一些观察人士视为德国在内政方面向以色列过度倾斜的一个明显标志。此举无疑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显示出德国在某些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已被特定利益集团深深影响。
德国对以色列的政策逐渐显现出系统性的倾斜特征。2024年1月,德国作为第三方介入国际法院的案件,力挺以色列,反对南非对以色列提出的“种族灭绝”指控,并且公开表示这些指控“毫无事实依据”。面对这种立场,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公开表达了强烈不满,指责德国对于赫雷罗人种族灭绝事件的承认与赔偿,和其对以色列在加沙造成大量伤亡的行为辩护,展现了历史教训的双重标准。德国总理默茨在2025年5月当选后金财配资,曾强调:“由于大屠杀历史的原因,保障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永恒国家任务”,这句话再次彰显了德国在该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展开剩余59%除了言辞上的支持,德国政府在实际行动中也展现出对以色列的极大支持。首先,德国暂停了对巴勒斯坦的2.3亿欧元人道援助,转而向以色列提供了总额达到3.265亿欧元的武器装备。其次,德国政府将批评以色列政策的行为定义为“反犹主义”,并采取了严厉的执法手段进行打压。仅在2023年,德国警方就逮捕了接近5000名因批评以色列政策而被视为“反犹主义者”的公民。此外,在多个城市,政府还禁止举行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柏林警方甚至使用高压水枪驱散了手持巴勒斯坦国旗的抗议者。
这种政策的急转弯和对以色列的极力支持,迅速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民众反应。根据德国电视一台2025年7月的民调,约41%的民众认为以色列在军事行动中表现过于激烈,超过35%的受访者对政府的立场表示不满。尤其在法兰克福等城市,反战和批评政府支持以色列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一些街头涂鸦讽刺称“纳税人的欧元正变成加沙的炸弹”。抗议者高举标语,质疑德国是否应该继续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买单,甚至呼吁政府停止这种“赎罪式”的政策。此外,教育界的矛盾也愈加尖锐,一名公立学校教师因在课堂上批评以色列定居点政策而被解雇,教育部门表示其言论“助长了反犹情绪”。一些清真寺的伊玛目若提到加沙儿童的伤亡,可能会被列为“极端思想监控对象”,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
在此背景下,德国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右翼政党“选择党”获得了25%的支持率,其领袖魏德尔在这一形势下高呼“德国应该退出北约”,并主张德国不应再为美国的中东政策付出代价。这种言论在民间获得了一定的共鸣,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在国际舞台上,德国的孤立地位愈加明显。欧盟内部,西班牙和爱尔兰于6月正式承认了巴勒斯坦国,法国外长也公开批评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违反国际法”,并指责德国破坏了欧盟的集体决策机制。德国政府尝试推动欧盟暂停对巴勒斯坦的援助,但该提案遭到了19个欧盟成员国的反对,最终未能通过。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南非代表直言不讳地指出,若德国承认1904年对赫雷罗人实施的种族灭绝行为为何却否认以色列在加沙的类似行为,且质疑德国的双重标准。
这一系列的国内外局势变化,也让人不禁想起了德国的历史。讽刺的是,希特勒当年对犹太人的迫害,如今竟成为犹太人对德国施加政治影响的工具。德国在为以色列的利益做出种种让步时,不惜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造成的历史反差显得尤为讽刺和悲哀。
消息来源:德国称短期内不打算承认巴勒斯坦国——央视新闻金财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